近日,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份民事裁定书,事涉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德源资本(香港)有限公司。裁定书显示,招商银行(600036,股吧)曾于2019年9月20日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,请求查封、扣押、冻结德源资本持有的股权、银行存款及其他价值共计人民币41.03亿元财产。而德源资本背后的有权代表人,正是知名果汁品牌“汇源集团”的创始人朱新礼。

汇源,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品牌,即便汇源大厦已近倒塌大半的今天,仍然有许多人消费者在关注汇源、饮用汇源。也就是说,汇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,仍然是比较高的,广大消费者对汇源也是有感情的,是信任和支持的。但是,市场无情,竞争对手不会因为汇源遇到了困难就手下留情,竞争的屠刀,仍然会毫不留情地挥向汇源,以及其他失去竞争力的企业。

殊不知,汇源这个名字,从创建到在香港成功上市,也就用了短短15年时间。真正创建果汁饮料,时间还要短一些。也许有人要问,15年时间还短吗?不错,15年确实不短了,特别对互联网企业、高科技企业等,15年甚至要走下坡路了。因为,互联网企业、高科技企业最大的特点之一,就是爆发式增长。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,就成为一家举世闻名的企业,成为世界500强企业。但是,传统行业、尤其像饮料这样的传统行业不行,它们不具备爆发式增长的条件和基础。一旦这些企业出现爆发式增长,风险也就接踵而至了。类似现象,在传统行业出现过很多很多,包括保健品,如果爆发式增长,也会在短时间内倒台。因此,15年对于一家传统企业来说,完成这样的兑变,也是相当不容易的。

当时的汇源,在泡沫饮料一统天下的饮料市场,可以说吹来了一股清凉的风,一股健康的风险,一股有点飓风意味的风,一时间,汇源做得是风生水起,大有颠覆饮料市场之感。业内更有人预言,以汇源为代表的果汁饮料,极有可能替代碳酸饮料,成为消费者新宠,并与国际知名品牌一决高低。也就是说,国人寄予汇源的希望是非常大的。不仅汇源,其他企业的果汁饮料,也纷纷诞生。一时间,市场上的果汁饮料遍地开花。

也就在这时,国际饮料巨头向汇源伸出了橄榄枝。大约在2008年9月,可口可乐向汇源果汁提出总价约179.2亿港元的收购计划,准备以这样的价格收购汇源果汁的所有股份。也许正是因为汇源做得太好,且被国人寄予了太多的希望。这样的希望,也传递给了相关职能部门。因此,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,最终因涉嫌垄断而夭折,没有收购成功。

问题的关键是,面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收购计划,作为创始人的朱新礼,可能没有做好收购不成功的打算,而是以为收购一定会成功,自己也可以拿上一笔巨额收购款享受奢华生活,或者创办其他企业了。因此,自可口可乐公司启动收购汇源果汁起,企业就启动了砍掉销售网络的计划,销售人员迅速从3926人减少到1160人,裁员率接近70%。所以,当收购失败后,没有了销售网络的汇源,也就像断了翅膀的鸟,飞不起来了。

面对汇源今天的困局,有人也认为,如果不是当年有关方面以涉嫌垄断为由,阻止了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,汇源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现象了。显然,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。可口可乐收购汇源,可能不会那么简单。作为一家以碳酸饮料为主业的企业,是不大可能容得下果汁饮料的。他们的收购计划里,绝对不会有果汁饮料这个项目。即便承诺得再好,果汁饮料也不会成为可口可乐公司计划的一部分。不然,从2008年到现在,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,可口可乐也没有推出什么果汁饮料。按照可口可乐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水平,完全可以自己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果汁饮料的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旦汇源为可口可乐公司所收购,最终的结果也决不会比现在好。为什么可口可乐在启动收购汇源计划时,要求汇源必须砍掉自己的销售网络才能满足收购条件呢,原因不是明摆着吗?

出现今天这样的困局,关键不在于可口可乐公司没有收购成功,而在于年新礼已经没有了战斗的决心和意志。尤其是在儿子不愿接班的情况下,更让他失去了把企业继续做下去、并做优做强的信心。因此,迫切希望通过转让企业获得巨款后过上养老生活,至多进行一些股权投资等不需要动脑动力的事。

对创业者来说,一旦失去斗志,企业也就不会再有生机。除非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,是股价制条件下的规范化管理企业,一切由董事会说了算。否则,就难逃衰亡破败厄运。汇源是家族制企业,只要是家族制企业,就免不了一人说了算。所以,汇源从充满希望到绝望,轨迹完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,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。